“你別看這是老房子,通過政府創造條件,我們是自己管自己,還管得好得很!”新年剛過,在南岸區花園街道南湖社區花園8村6棟,當子女勸母親謝培秀搬去與他們同住時,老人拒絕了,“你讓我搬,我還不愿意呢!” 今年72歲的謝培秀在社區住了幾十年,她說,自社區搞了物業自治管理后,社區環境好了,治安也大大改善,住著舒心多了,“好多搬走的人都后悔了呢!” 這是居民對南岸區老舊住宅物業自治管理的直接感受。據介紹,立足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國宜居環境的典范”的戰略定位,從去年2月起,南岸區率先在全市推行物業自治管理以來,在該區房屋管理局的牽頭組織下,歷經1年的試點與實施,全區1005棟老舊住宅實現了物業自治管理全覆蓋。 打造社會管理創新“南岸品牌”,不僅改變了老舊散居樓棟居住環境,也解決了管理缺失問題,讓老百姓出少部分錢就能住得舒心,成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為老住宅如何低成本、高效益地管理找到了答案。 無人管的老舊住宅成老大難 今年63歲的張婉慶在南坪鎮康馨苑小區住了8年,“起初環境還好,但后來就越來越糟了。” 張婉慶回憶說,由于是農轉非安置小區,一直沒有專業公司對小區進行管理,導致后來小區垃圾成堆、污水橫流。 “到了夏天,氣味臭得很!下雨天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擱。”張婉慶住在3樓,過道里沒有路燈,晚上只有摸黑走,墻上還貼滿了“牛皮癬”。 “康馨苑小區只是南岸區老舊散居住宅的一個縮影。”據南岸區房管局負責人介紹,經摸底調查,到2010年底,全區主城核心區內無物業管理的老舊散居住宅(不含拆遷區域內)有1005棟,建筑面積約33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5萬戶、16萬人。 這些老舊住宅大多處于“脫管”、“失管”、“棄管”狀態,無人管理;環境衛生無專人打掃,存在大量的衛生死角;基礎設施老舊失修,多次出現堵塞、水電氣供應矛盾;外來人員隨意進出,盜賊較多,社會治安堪憂;城市發展“兩極化”現象嚴重,群眾怨言很多,現狀亟待改善。 全市率先開展物業自治管理 其實早在2009年,南岸區就意識到老舊散居住宅的管理問題,為此,區房管局會同花園街道開始在南湖社區進行試點,探索出“部門指導、街鎮負責、社區實施、居民自治”的物業自治管理模式。此模式得到了南岸區委書記夏澤良的充分肯定,要求納入去年南岸區為民辦理10件實事之一,區長劉寶亞也親自多次召集專題會議研討此事,并列入了南岸區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在全區老舊住宅中進行全覆蓋。 “老舊住宅物業自治管理,南岸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南岸區副區長黃紅稱,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小區都是以單位為依托開展“守樓護院”模式,但惟獨南岸將之發展成為了老舊散居住宅物業自治管理,實現了與市場、群眾、政府意愿的結合。 改善老舊住宅的環境,錢從何而來?由區政府落實1000萬元專項資金補貼一點,再由街道利用迎檢經費、愛心市場配建、公益性崗位和自籌資金等方式籌集一點,對小區環境改造,包括增設大門、修建圍墻、整治路面等,讓居民切身感受到實惠。 康馨苑小區居民張婉慶對此深有感受,從去年3月起,小區就有了“大動作”,由政府出資,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 “完全可以說是換了模樣!”小區里的垃圾不見了,管道修好了,還建了一個休閑廣場。廣場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還增設了桌椅,供居民休閑。另外,還有一些健身器材,讓居民們高興不已。在去年全市“最美街區”評選中,康馨園小區拿下了第一名,讓居民揚眉吐氣了一番。 截至去年底,南岸區花大力氣對老舊住宅的環境進行了整治,共整治路面9320米,粉飾屋面及樓棟276棟,修整綠化3.7萬平方米,增設座椅、健身器材等休閑設施67處,清掏化糞池82個,日常清潔維護得到保障,一改原來垃圾成堆、污水橫流的狀況,老舊住宅煥發出了新面貌。 居民自己管自己 建立長效機制 環境好了,如何長期保持下去?這是擺在南岸區老舊住宅面前的一道難題。 “這些老舊住宅住的大多是中下收入群體,很少居民愿意多出錢請物業公司。”南岸區房管局負責人介紹,該區就探索出一條居民自治的路來,由居民自己管自己,僅交少量的錢就能把老舊住宅管理起來。 以最早開始試點的南湖社區為例,花園5村3棟、4棟是首批實行自治改造的樓棟。去年4月,社區召集樓棟居民代表召開全體居民會議,與居民一起探討如何進行自助物業管理。 會上,居民們自主商量了納入自治管理的一些內容,搭建起自治的平臺。以3棟、4棟為例,其確定了每月每戶16元的物管費,交到樓棟公用基金里,用于清掃保潔、守樓護院、代收水電費、公共設施維護等。同時,居民們決定聘請3名本樓棟內的下崗失業人員作為物管人員,負責清潔、守樓護院、代收水電費等工作。 會議還采取無記名的投票方式,選出了一位熱心公益事業、樂于為居民服務的樓棟長,負責實施樓棟全面管理。據了解,樓棟長不僅要督促物管人員做好流動人口登記、樓院治安防范、安全隱患檢查,還要憑借其熟悉度,及時發現居民的矛盾糾紛,做到鄰里小紛爭隨時口頭化解,互不怨恨,大矛盾、大滋事苗頭能隨時上報,維護社區整體和諧。 這樣一來,還解決了轄區內低保戶、大齡失業人員等貧困人群的就業問題。加上這些人本就在社區,熟悉各家各戶情況,更容易管理。僅就這一項,去年全區就新增就業崗位1084個。 但僅靠居民少量的物管費,還無法支撐起老舊住宅的日常運轉。南岸區又在老舊住宅的“造血”功能上下起了功夫,各自治管理中心因地制宜,采用小區內道路停車收費、設立便民店、代收水電費、成立社區保潔服務隊、開展特約家政服務等多種方式創收,以彌補物業自治管理經費的不足。在有些小區,這些做法不僅彌補了不足,到了年底在物業費用上還有剩余。以南湖社區花園8村6棟為例,去年年底,給樓棟120多戶居民每戶發了100元購物卡。 環境好了 自治熱情高漲 聽到南坪東路新華小區的名字,會讓人以為是一個有人管、環境好的小區,但實際上不然。 “因為沒人管,垃圾到處都是,什么人都可以隨意進出,治安也很差,經常有小偷光顧。”56歲的秦大媽說,經去年整治后,小區變干凈了,還添了很多綠樹,一下子襯得小區“高檔”了。同時,小區還實行大片區中小圍合的模式,由政府投入資金180萬元,修建欄桿近1000米、鐵門16扇,將新華小區劃分為8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并招聘了下崗失業人員維護治安。“現在治安好多了,很少再聽到有被偷的了。” 環境變好后,很多居民也變了。秦大媽說,大伙變得文明了,不再亂丟垃圾,也不在樓道里堆放雜物了,都在維護新的環境。 “這是環境帶給人的改變。不僅如此,自治以后,居民有了主人翁意識,開始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區房管局負責人講述了一個例子,在南湖社區花園5村3棟3單元,樓道里沒有電燈,到了晚上居民只有摸黑爬樓梯,很不安全。正好這棟樓里住著一個經營燈具的人,他主動提出要為居民裝燈。從1樓到9樓,一層都沒落下,連安裝工人的費用也是他出的,沒開口向樓棟公用基金要1分錢。 該負責人認為,這種情況是居民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互幫互助意識的體現,自治區域變得和諧、穩定,從而構建起社會的和諧、穩定。 |
聲明:因本網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機,籃球架,體育用品,塑膠地板,動感單車,舞蹈把桿可能因為顯示器顯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實物顏色不符,依實物為主,請大家諒解!具體詳情請咨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