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孔同 報道 東方網11月6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道,一個秋天的下午,記者走進位于延安中路的郵電小區,藍天白云映襯下,五層樓高的大樹下圍繞著大片綠化,透著濃濃的秋意。但人們很難想象,就在不久前,這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小區還曾被不少居民寫信投訴“衛生太差”、“環境臟亂導致生病的人多了”。南京西路街道延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邱素珍告訴記者,他們通過組團式走訪,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集中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 “地下招待所”終于關門 邱素珍在這里已經工作多年了,對郵電小區的今昔對比深有感觸。“靜安區有一個組團式聯系服務群眾辦法。 ”邱素珍告訴記者,這個辦法要求每位黨政領導干部與3—5名居民建立直接聯系走訪關系,社區在職黨員、駐區單位和社區志愿者共同成為組團的骨干力量。通過民情信息收集匯總制度,按照一戶一檔案的原則,設專人分類匯總走訪時的居民訴求,建立民情檔案,隨時和居民保持聯系,督促責任單位、責任人按節點回應解決。 通過組團式走訪,郵電小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第一時間反映到居民區黨總支,居民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水質不好、管道未經維修;二是居民樓地下的防空洞用作招待所引發的衛生狀況不佳;三是小區內綠化環境等方面需改造提升。 通過居民協商自治的辦法,居民們最終決定首先解決防空洞問題。這個面積達1600平方米的地下空間位于整個小區的四幢樓下,一直被用作招待所,最多時容納了三百余名外來人員居住,地下潮濕骯臟,通風僅依靠與大樓相連的一個通風口。邱素珍聯系到區民防辦,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終于將外來人員全部遷出,招待所順利關門。 整治完畢后,居民們仍有意見:“人不住了,但地下的衛生狀況仍沒有改變,還是會影響到地上居民的。 ”對于居民提出的這一問題,邱素珍繼續各方奔走:“我們和居民共同制定清理計劃,明確每個節點必須達到的要求,很快,這塊地下空間被收拾干凈,現在民防辦還會定期來抽水清理。”曾經的招待所門外已掛上“民防工程”的橙色牌子。 “修剪樹枝”廣征民意 在小區綠化問題上,不少居民在組團式走訪期間反映,門前的大樹擋住了陽光,希望清理掉。可征詢全小區的居民意見后,邱素珍和同事們又發現,南邊的兩幢樓因為樓道對著大樹,大家都不希望砍掉大樹;而北邊的兩幢樓卻是房間面對大樹,遮光較嚴重,所以大多數居民都支持砍樹。“我們和居民共同商量,還是請綠化市容單位來幫忙,修剪掉遮光的樹枝,大樹仍然可以繼續生長。 ”邱素珍說。 大樹修剪后不久,一位家住一樓的老太太很著急,她找到居民區黨總支:“還有一根樹枝正好遮住我家的院子!”居民區里曾獲得上海十佳志愿者的張勇勝是一名老黨員,聽聞這個消息,已經55歲的他親自爬上大樹,為老太太修剪出一片“陽光”。 健身苑不再被擠占 小區的環境在一天天變好,但讓人頭疼的還有一件事。郵電小區和另外幾個小區總體聯成一個大小區,共用同一個弄堂,分屬兩個物業公司管轄。由于郵電小區的空地早年已建設成上海市第一個居民區健身苑,沒有停車場所,不少居民便將車停到其他小區內。另一個物業公司對此十分不滿:“你們又不屬于我們這個物業管理,應該把車停回你們小區!”很快,健身苑的各個健身器材前都擠滿了車輛,誰都沒法健身了。對于這一點,不僅郵電小區居民不滿,很多原先喜歡來這里鍛煉的其他小區居民也向居民區黨總支提出意見。 “面對這個情況,我們立刻找到另一個物業公司,表明健身苑并不專屬郵電小區,而是屬于整個居民區3000戶人家的,無論如何應該讓出一塊地方讓居民有一塊活動的場所。”邱素珍在反復調解協商之后,終于讓兩家物業公司的意見達成一致,把車停出去,讓健身苑恢復本來的功能。 租金用作維修基金 接下來,小區內進行了全部整修,安裝綠化燈,樓道也進行全面的粉刷、油漆。 |
|
聲明:因本網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機,籃球架,體育用品,塑膠地板,動感單車,舞蹈把桿可能因為顯示器顯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實物顏色不符,依實物為主,請大家諒解!具體詳情請咨詢:029-85420958 |